聂士成英名长存永在-威尼斯7798cc
2019-04-28 10:18 来源:河西融媒 阅读量:73972
周骥良
聂士成
2000年盛夏,河西区八里台在面对大街、青松环绕中立起一座高台,高台上立起一尊挥刀跃马的清军将领铜像。这就是聂士成将军的铜像。做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街景,这里不时有人前来肃立,有人前来放上一束鲜花,有人在这里聚会,回顾百年沧桑…
聂士成安徽合肥人,幼年就好习武,但他却是学文出身,走的是“学而优则仕”的道路。他激于爱国热情,怀着“国强必须兵强”的信念从军。他既有文化又有见识,不同于行伍出身的一介武夫。他在天津芦台练兵时,曾去东北三省巡历,凡是走过的险关要隘与大山名川,他都绘图加说明,并以《东游记胜》之名出书,做了备战的调查和准备。当时列强的炮火猛烈,清军的炮火自然弱得多,因此“恐洋症”到处蔓延。唯独聂士成岿然不动,敢于以劣势的武器迎战优势武器的列强,他和不同的侵略军交过锋,而且打过不少胜仗。
在中法战争期间,聂士成率兵千余,渡海协防台湾,以防法国侵略军突袭台湾。果然不出所料,法国侵略军在越南的征战中遇到顽强的抵抗,于是法国军舰数艘满载海军陆战队企图巧取台
湾。先以重炮猛轰基隆,硝烟处处,却是不见守岛的清军还击,他们原以为这里并无守军,就放所有海军陆战队涉水登陆。万没想到走出海军大炮射程之后,聂士成的队伍纷纷从隐蔽处杀出,有的用步枪,有的用红缨卡枪袭来,竟是一举全歼,法国军舰只得丢下陆战队的尸体遁去。聂士成这一战非同小可,若不是他打得智勇双全,宝岛台湾不用等到中日甲午之战就已经沦陷了。
1894年,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。朝鲜王室立即向清王朝告急,日本政府提出共同出兵平乱,然后再共同撤兵离开朝鲜。清王朝不知是计,就派叶志超为统帅,聂士成为先行,带兵入朝。东学党之乱迅速平定,理应按约撤兵了。但日军却赖着不走,并在这期间继续增兵,实际上占领了汉城,控制了朝鲜王室,逼朝鲜王室与中国断交,驱清军出境。中日甲午战火就此点燃。聂士成的队伍是先锋队伍,自然首当其冲,他在牙山迎战日军,并在成欢驿击败来犯的日军,打了个大胜仗。但跟在后面的叶志超却是“恐洋症”的患者,按兵不动,不去增援。聂士成带兵孤军苦战达半个月,终于胜仗变成败仗。败得可惜,败得痛心!
聂士成带着打残了的队伍回到辽东,他既不气馁也不畏惧,而是休整补充,准备再战,他自然看得清楚明白,日本侵略军是不会吞掉朝鲜就住嘴的,不等他新兵练好,深染“恐洋症”的叶志超当平壤城攻防战打响,他又弃城而去,导致平壤城的防线全面崩溃。兵败如山倒,清兵乱成一团,竟像逃难似地逃回了辽东。日本侵略军追过鸭绿江!聂士成带兵在辽东大高岭一带迎战日本侵略军,奋战十一天,竟使日本侵略军未能前进一步。聂士成不仅死守,而且反守为攻,大大小小接连打了几个胜仗,夺回了连山关分水岭等地,并在激战中击毙日军指挥官,声威大振。但打来打去,增援部队迟迟不来,哪个将领也不敢打他这样的硬仗,于是重又陷入孤军苦战的绝境,终于胜仗再次变成败仗。
1900年,八国联军入侵京津两地,并率先攻陷大沽炮台,聂士成临危受命守卫天津。他当时属武卫前军,由荣禄统帅。荣禄是慈禧的宠臣,聂士成原属李鸿章淮军系统,武器装备较差,兵力只有十营,天津如此之大,要坚守之处又如此之多,哪里顾得过来?聂士成只好“三分其军”,留一部分兵守大本营芦台,派部分兵护铁路,他则亲率大部分兵入天津城。
天津城的保卫战首先在河东的东局子打响。八国联军以三千的兵力三面围攻东局子。东局子是天津机器东局的简称,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,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重点,机器引自英国和德国,不仅能造枪、炮、子弹,而且能造船,并曾试造过潜水艇,一度誉为亚洲的最大军火工业基地,这自然是帝国主义侵略军首先要拔去的眼中钉。聂士成自然料到也有安排,他把带出来的几营兵中的两营兵放在这里,当侵略军三面围攻上来,聂士成仍按台湾基隆克敌的招数,先是“潜伏不动,俟其将近,用排炮轰,击退复来,如是数次,击毙洋兵多名。“但打来打去,毕竟洋炮更猛,洋兵更多。”最后是两营兵全部阵亡,整个工厂与机器全部被毁。
以义和团为主的围攻紫竹林租界地的大战也随后打响。聂士成立即增援,一面在天津城垣角上架炮猛轰,一面派敢死队向跑马场及租界地一带以手雷袭击,并亲自带兵猛攻大营门租界地,形成“三面进攻之计”。驻扎在租界地内的八国联军倾巢出动,多达六千人,火力极猛,聂士成不得不率兵退到八里台一带。这时,从大沽口登陆的日军也驰马急至,只凭步枪迎战的聂军无
法抵抗。且战且退,退到八里台附近,已是伤亡惨重,聂士成两腿挂花,但他仍自立在桥头,面临绝境,视死如归,用刀在桥头划出一道横线,发出他一生中最后一道作战命令,所有弟兄只准拼死在横线以前,不准死在横线以后。话刚刚说过,敌军枪弹已纷纷过来,“一弹由口穿入”,“又一弹洞穿太阳穴”,“最后一弹伤胸膛始倒地”!
聂士成死的英勇,他的所有士兵也死的英勇。全部阵亡的将士都倒在横线以外,并无一人后退半步。聂士成和他的土兵谱写了悲壮的诗篇。